2024/05/10

舉物而暗,無務博聞 (十八)

前些日子看到這段專欄文字: 

「距今3100年前,周武王興兵伐紂,當時商王朝的軍隊超強,因為商人擁有最先進的鑄青銅技術。史書上說武王伐紂成功是因為商紂王暴虐而周文王得天下諸侯人心,但史書沒有記載一個國防科技的差別:馬車。考古證據顯示,商朝(殷墟)的馬車是二駕,也就是兩匹馬拉一輛車,可是周王朝的馬車卻是四駕——肯定比二駕馬車快速多多,持續戰鬥的能力也強多了。

地處偏遠的周人怎麼可能比地處中原的商人進步?

答案來自現在相對落後的中亞,四駕馬車的工藝技術和駕馭技術由兩河流域經過中亞、今天的新疆、甘肅進入黃土高原,周人學會並予以加強。簡單說,周文王的仁德若非得到四駕馬車的戰力支持,周人是打不過商人的。」

公孫策專欄:馬斯克死守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


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公孫先生認為商人軍隊有冶金技術上的優勢, 也提到四駕馬車乃周人滅商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原因是商人用的二駕馬車不如周人馬車快速與耐久戰, 最終周武王在四駕馬車軍團支援下滅了商朝大軍, 而且「周文王的仁德若非得到四駕馬車的戰力支持, 周人是打不過商人的」.

I
中研院史語所黃銘崇先生的這篇文章 從商代的「C形馬銜」與「尖錐策飾」看商代的「騎兵」問題 中提到: 「根據 Shaughnessy 以及劉一曼等學者的討論, 商代的戰車數量少, 僅作為貴族的座車, 以及戰爭時的指揮車用, 實際上並未進入所謂『車戰時代』」, 「商代晚期部隊就有少量的『騎兵』, 其數量是以100計, 車的計數也不會超過百,商王的部隊調動人數是以千計, 商王朝軍隊總人數是以萬計.  武王克商的戰役,根據 Shaughnessy 的說法是中國史上第一次使用戰車, 當時周方的兵力據說有戎車350 、虎賁3,000 、甲士45,000 」.  

我心中浮出的頭一個問題是: 牧野決戰當天是周人單方面發動戰車衝擊還是雙方有發生車戰?  芝加哥大學夏含夷教授(Edward L. Shaughnessy)的說法是周武王對商人大軍發動了戰車攻擊, 商軍以步兵為主力的大軍先在對方戰車衝擊下發生混亂, 繼而周人三千虎賁勇士衝上對商軍掩殺, 血流漂樐.  若商人如前述所說只把馬車當指揮車用, 那就不會有車戰, 這也使下述雙方馬車性能的比較意義不大: 「可是周王朝的馬車卻是四駕——肯定比二駕馬車快速多多,持續戰鬥的能力也強多了」.

II
對於沒有四駕馬車, 周人就得不了天下的說法, 個人是存疑的.  

首先, 周文王, 武王時期周人由陝西持續東進, 領土與人口的不斷擴大有利於戰爭力量的積蓄, 即使商王朝長期居資源優勢地位, 周人累積兩代的東進蠶食必會縮小資源差距, 我相信這才是周人在河南牧野決戰獲勝的根本基礎, 因為以小博大的持久戰特別依賴資源持續投入.  再者, 若牧野之戰是中國史上首次運用戰車, 而且只有周人一方這麼做, 那些戎車是不是四駕馬車就不是關鍵, 而是周人集結馬車並當戰車使用的軍事革新; 即使周人用的只是二駕馬車, 馬匹的集中衝擊對於無防護步兵造成的心理恐懼是沒有區別的. 


III
至於公孫先生文中談到四駕肯定比二駕馬車快速, 且持續戰鬥的能力也較強; 前者頗有可能, 但前提是車重增加不多; 我不知道文中所謂的持續作戰能力是指時間還是行動距離? 此兩者俱牽涉到後勤.  一台四駕馬車需要的草料與飲水約是二駕馬車的兩倍; 換成現代的術語, 重戰車有更強的引擎, 更厚的裝甲, 更高的油耗, 你覺得重戰車與中戰車誰的持續作戰能力比較強?  這恐怕不是簡答題.


IV
文中另一項對技術的看法也讓我好奇:「當時商王朝的軍隊超強, 因為商人擁有最先進的鑄青銅技術」.  「最先進」三個字意味著當時中原地區的青銅冶金技術高於四鄰, 難道商人冶金技術一直領先到最後, 周人手中是握著較差武器還滅了商朝嗎?   

技術是會擴散的, 所以這就引出個人心中第二個問題: 文王武王時代, 周人的青銅冶金技術是否低於同時期的商人?  既然談的是周滅商, 比雙方祖先誰鑄青銅器厲害就沒意義, 應是關注文武二王時代雙方的冶金水平.  目前我不知道答案, 不過也不要小觑地處偏遠的周人, 畢竟他們擁有四駕馬車, 不是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