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6

顧頡剛 「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學說

出處: 《古史辨》第一冊


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

我二年以來,蓄意要辨論中國的古史,比崔述更進一步。崔述的《考信錄》確是一部極偉大又極細密的著作,我是望塵莫及的。我自知要好好的讀十幾年書,才可追得上他。但他的著作有二點我覺得不滿意。第一點,他著書的目的是要替古聖人揭出他們的聖道王功,辨偽是手段。他只知道戰國以後的話足以亂古人的真,不知道戰國以前的話亦足以亂古人的真。他只知道楊、墨的話是有意裝點古人,不知道孔門的話也是有意裝點古人。所以他只是儒者的辨古史,不是史家的辨古史。第二點,他要從古書上直接整理出古史跡來,也不是妥穩的辦法。因為古代的文獻可徵的已很少,我們要否認偽史是可以比較各書而判定的,但要承認信史便沒有實際的證明了。崔述相信經書是是信史,拿經書上的話做標準,合的為真,否的為偽,所以整理的結果,他承認的史跡亦頗楚楚可觀。但這在我們看來,終究是立腳不住的:因為經書與傳記及是時間的先後,並沒有截然不同的真偽區別;假使在經書之前還有書,這些經書又要降做傳記了。我們現在既沒有"經書即信史"的成見,所以我們要辨明古史,看史跡的整理還輕,而看傳說的經歷卻重。凡是一件史事,應當看它最先是怎樣的,以後逐步逐步的變遷是怎樣的。我們既沒有實物上的證明,單從書籍上入手,只有這樣做才可得一確當的整理,才可盡我們整理的責任。

2024/12/21

譚展超將軍的義大利妻子

中時雜誌  2012.02.10
譚愛梅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2503

前幾年,我聽說國防部的軍人檔案已經電腦化,所以托人去查詢先父的資料。結果,只有短短一條:「譚展超,廣東新會人,歸國華僑,義大利陸軍大學畢業,民前1年8月4日生,民國49年3月9日歿。」 父親短暫的一生似乎就蓋括在這一小段文字裡。

2024/12/10

國祚皇皇萬世榮 中華民國空軍軍歌

在台中入伍的時候, 我是全連唯一舉手會唱空軍軍歌的人, 這狀況有點棘手, 因為本連陸軍幹部沒人會唱, 更不用說教學了; 後來輔仔不知從哪弄來一張音色模糊的軍歌老唱片反覆放給所有人聽, 教學就這樣結束了.  其他人應是下到空軍各部隊後才真的學會.  

前陣子看新聞, 我們當時的連長一路高昇, 已經是陸軍中將了.

*空軍軍歌
簡樸作詞、劉雪庵譜曲


2024/11/22

和平東路 國際牛肉店

許久沒見到這店家了, 是從前家裡長年光顧的老店; 昔日坐落在羅斯福路/和平東路口, 雄霸著很大的一方角落.
在冬日天色未亮的公車上, 白底紅字的招牌就是座醒目的地標, 提醒著學校快到了.  
那天沒有心理準備地撞見, 不得不停下行程佇立良久, 想起牛肉湯與那些再也見不到的人.


2024/11/17

姚鳳北(實驗11班) -- 憶師大附中的崢嶸歲月

原載於傳記文學第98卷第3期, 586號, 2011年3月
*姚鳳北博士已於2022年6月10日過世

本文:
最近讀到貴刊 (傳記文學) 九十四卷第四期中高準學長《重憶少年時—我對師大附中的回憶》,首先給我的感覺是,師大附中的教育的確非常成功,絕非「一言堂」,乃十足「百花齊放」、「自由活潑」。這不正是過去幾十年來台灣進步繁榮,當今大陸改革開放,經濟起飛的根源所在嗎?

我是高學長的後輩,如今還記得當年高學長風華正茂,是《附中青年》的主筆之一。每當我收到新的《附中青年》時,總是像幼時看到《牛伯伯打游擊》一樣,興致冲冲地讀完。對高學長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於民國 44 年 (1955 年) 考入附中。當年第一次進入附中,參加「新生訓練」的情景猶如昨日。首先我得知我和高學長一樣,被分到初中四年、高中兩年的「實驗班」,十分興奮。最主要的是不要再考高中了,我就如此在附中度過了六年師友共處的歡樂時光。這幾十年來我曾向老妻與外人一再述說這六年多彩多姿、朝氣澎湃的往事,他們都告訴我:「這比湯姆歷險記還要精彩!」只惜我沒有高學長的文采,無法訴諸文章。